close

 

 

DSC_7564 

 

這一天比較早起床,今天拜訪的地方是位於羅馬市內的小國梵諦岡 (Vatican)

雖是個小國家,可是在藝術、宗教的影響力一點都不小

整個義大利(歐洲)的歷史,受教廷的影響極鉅,直到1929年才被承認為主權國家

 

梵諦岡博物館 (Vatican Meseums) 與聖伯多祿大殿 (Basilica di San Pietro、聖彼得教堂) 是此行的重點,先參觀博物館

 

下地鐵後,不用看地圖,直接跟著人群走準沒錯

DSC_7176 

 

 

一抵達梵諦岡,牆邊排滿了人群,沒想到才九點就這麼誇張;

DSC_7178

 

 

 

有事先預約門票的話就不管這人牆了,繼續往前走 …. 抵達博物館入口 (這一個其實是出口)

DSC_7179 LR  

 

 

DSC_7180

 

 

 

你會看到有黃色牌子上寫 Visitors entrance with online reservations』,拿著事先印好的確認信證明即可進入

DSC_7182

  

 

入口處有人數數量管制,在當場的感覺似乎是有拿預約門票的人優先進入,把梵諦岡博物館列入行程的朋友建議還是事先預約來的好,不然那隊伍排的好長,應該會排好久吧? 時間浪費在排隊滿不划算的…

DSC_7183

 

  

上樓梯後就可以在櫃檯租借中文導覽機

DSC_7184 

 

 

DSC_7185

 

 

DSC_7186

 

 

DSC_7187

 

 

松果中庭 (Cortile della Pigna)

DSC_7204  

 

 

DSC_7240

 

 

DSC_7194

 

 

DSC_7201

 

 

DSC_7189

 

 

 

DSC_7206

 

 

 

DSC_7210

 

 

DSC_7208

 

 

 

DSC_7191

 

 

 

Chiaramonti museum

DSC_7216 

 

 

DSC_7217

 

 

DSC_7218

 

 

DSC_7219

 

 

DSC_7220

 

 

DSC_7221 

 

 

DSC_7224

 

 

從室內往外看

DSC_7230 

 

 

DSC_7229

 

 

DSC_7228

 

 

埃及博物館 (Museo Egizio )

(有木乃伊,看的很清楚,有些恐怖,所以不放照片上來了)

DSC_7231 

 

 

DSC_7238

 

 

皮歐克里門提諾博物館 (Museo Pio Clementino)

八角庭園 (Cortile Ottagono)

DSC_7244 

 

 

DSC_7242

 

 

勞孔 (Laocoön)

勞孔嘗試警告特洛伊人,不要將希臘人留下的木馬搬入特洛伊城,但卻遭雅典娜派出海蛇絞殺他和他的兒子;西元一世紀的作品,但直到1506年才被發現,據說米朗基羅深受此石雕影響頗深。

DSC_7261 

 

 

DSC_7259 

 

 

貝爾維德爾的阿波羅 (Apollo Belvedere)

DSC_7247 

 

 

DSC_7250 

 

 

底格里斯河河神 (Tigris River God)

DSC_7252

 

 

DSC_7256

 

 

英雄軀幹 (殘缺軀幹,Torso Belvedere)

也為米開朗基羅所賞識,但拒絕為它修補加上頭與四肢;但在西斯汀禮拜堂卻繪製了與此作品呼應的畫作最後的審判

DSC_7270 LR 

 

 

再往前走

DSC_7275 

 

 

皮歐克里門提諾博物館 (Museo Pio Clementino)

圓形大廳 (Round Hall)

DSC_7279  

 

 

DSC_7282

 

 

DSC_7285

 

 

DSC_7289 

 

 

DSC_7291

 

 

DSC_7281

 

 

DSC_7283

 

 

DSC_7288

 

 

此圓形大廳上方的半球型拱頂建築,據說是仿羅馬萬神殿的圓頂而完成

DSC_7276 

 

 

壁毯陳列廊 (Galleria degli arazzi)

數量多、也都很大,相機都無法把它們全拍攝進來

DSC_7299 

 

 

DSC_7300

 

 

DSC_7301 

 

 

DSC_7302

 

 

地圖畫廊 (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)

畫廊上方展現出誇張的畫工技巧,似乎是用金箔上色似的,閃閃發亮地敘說宗教歷史

DSC_7305  

 

 

DSC_7303

 

 

 

DSC_7310

 

 

兩旁則是展示義大利與天主教在不同時期的領地地圖

DSC_7307 

 

 

DSC_7308

 

 

DSC_7311

 

 

聖母無染原罪室 (Sala dell'Immacolata)

DSC_7321 

 

 

DSC_7320

 

 

DSC_7315

 

 

拉斐爾廳 (Stanze di Raffaello) 可分成下列四個廳

-          君士坦丁堡廳 (Sala di Costantino)

-          赫利奧多羅斯室 (Stanza di Eliodoro)

-          簽署室 (Stanza della Segnatura)

-          波格的大火室 (Stanza dell’Incendio del Borgo)

 

拉斐爾廳就在西斯汀禮拜堂 (Cappella Sistina) 旁,西斯汀禮拜堂是米開朗基羅於梵蒂岡的鎮國之寶《最後的審判》(The Last Judgement) 與《創世紀》(Genesis) 所在之處;據說拉斐爾還曾經跑到隔壁偷看米開朗基羅做畫,在一旁偷偷欣賞他的偶像,也因此把米開朗基羅也畫入雅典學院》壁畫中。

 

 

君士坦丁堡廳 (Sala di Costantino)

為四廳中最大的展覽室

DSC_7324 

 

 

The Vision of the Cross》拉斐爾門徒 1520 ~ 1524

DSC_7334  

 

 

DSC_7327 

 

 

The Battle of Milvian Bridge》拉斐爾門徒 Giulio Romano 1520 ~ 1524

DSC_7325 

 

 

The Baptism of Constantine》拉斐爾門徒 Gianfrancesco Penni 1517 ~ 1524

DSC_7329 

 

 

DSC_7328

 

 

Ceiling

DSC_7326 

 

 

赫利奧多羅斯室 (Stanza di Eliodoro)

The 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 拉斐爾 1511 ~ 1512

DSC_7340 

 

 

The Meeting of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 拉斐爾 1514

DSC_7339 

 

 

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 拉斐爾 1514

DSC_7342 

 

 

Ceiling, 拉斐爾 1513 ~ 1514

DSC_7341 

 

 

簽署室 (Stanza della Segnatura)

雅典學院(Scuola di Atene) 拉斐爾 1509 ~ 1510

DSC_7352 

 

 

裡頭有很多我們從課本讀到的古希臘的哲學家、科學家

如蘇格拉底、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 (希臘三哲人)

畢達哥拉斯 (畢氏定理)

阿基米德 (給我一個支點,我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、阿基米德浮體原理)

還有拉斐爾的自畫像

DSC_7351 

 

 

DSC_7348

 

 

DSC_7349

 

 

DSC_7350

 

 

DSC_7359

 

 

DSC_7365 

 

 

DSC_7368

 

 

聖禮的辯論(La disputa del sacramento) 拉斐爾 1509 ~ 1510

DSC_7343  

 

 

《帕拿巴斯山》(El Parnaso) 拉斐爾 1509 ~ 1510

(左圖)

DSC_7357  

 

 

波格的大火室 (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)

Battle of Ostia 拉斐爾 1514 ~ 1515

DSC_7371 

 

 

The Fire in the Borgo》拉斐爾 & 門徒 Giulio Romano 1514

DSC_7370 

 

 

The Coronation of Charlemagne》拉斐爾門徒1516 ~ 1517

DSC_7373 

 

 

Ceiling, Pietro Perugino (拉斐爾老師) 1508

DSC_7374 

 

 

拉斐爾為文藝復興中,與達文西、米開朗基羅齊名的年輕畫家、建築師;拉斐爾的特色為和諧、圓融、愉快、優美、溫和,處處展現在他的作品中。

代表作為雅典學院(Scuola di Atene),過世時才37 (1483~1520),葬於羅馬萬神殿,拉斐爾與達文西、米開朗基羅合稱『文藝復興三傑』

 

 

請參考以下更詳細的《雅典學院》解說,出處:

雅典學院人物介紹  

拉斐爾雅典學院人物介紹1 

"Raffaello Scuola di Atene numbered" 由 User:Bibi Saint-Pol - 自己的作品 (use Image:Raffael 058.jpg for background, and Image:Schoolofathenswithnumbers.jpg for numbering, with many improvements from this site and some from this site). Used File:Sanzio 01.jpg and Image:Raffael 058.jpg for new version. --Beao 15:00, 24 February 2010 (UTC)。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Public domain 條款授權。

 

 

最後到達西斯汀禮拜堂 (Cappella Sistina),不過可惜,這裡是博物館內唯一不能拍照的地方,無時都有工作人員在旁提醒你;這地方也是唯一讓你覺得參觀擁擠的地方,米開朗基羅的名氣實在太響亮了,每年吸引四、五百萬人次的遊客來訪,人人衝著這超高名氣的著作而來!!!

 

以下是我從網路kiwi搜尋關於西斯汀禮拜堂的資訊,當成另一種的紀錄方式吧!

 

米開朗基羅前後花了4年時間完成,在高4~50公尺大廳頂壁上作畫,完成一幅 14 x 38.5 公尺的巨型壁畫,這在當時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;壁畫的內容取材於聖經的開始,從開天闢地直到諾亞方舟的故事結束,依序為為《神分光暗》,《創造日、月、草木》,《神分水陸》,《創造亞當》,《創造夏娃》,《原罪-逐出伊甸園》,《諾亞獻祭》,《大洪水》,《諾亞醉酒》 

(引自 wiki 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8%9B%E4%B8%96%E7%BA%AA_(%E5%A3%81%E7%94%BB) )

 

《創世紀》(Genesis)米開朗基羅 (33 歲) 1508~1512

創世紀一1 

 (出處 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ineart/painter-wt/michelangelo/michelangelo-1508ax.jpg)

 

 

創世紀 右

 

 

 創世紀 中右

 

 

創世紀 左中 

 

 

創世紀 左

"Sistine Chapel Right"。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Public domain 條款授權。

 

 

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大家所熟知的《創造亞當》

創造亞當  

 

 

《最後的審判》(The Last Judgement),米開朗基羅 (61 歲) 1534~1541

米開朗基羅在完成《創世紀》的22年後再回到西斯汀禮拜堂,完成另一幅巨型祭壇作品 (13.7 x 12 公尺)

《最後的審判》題材取自《新約聖經•啟示錄》,描繪世界末日來臨時,耶穌再降於人世,親自審判人間善惡的情景。耶穌在中為眾信徒所環繞,根據世人的生前善惡,決定其靈魂該上到天堂或下到地獄,很有醒世的作用。

最後的審判 11 

"Michelangelo, Giudizio Universale 02" 由 米开朗基罗 - Web Gallery of Art:   Image  Info about artwork, Sailko, 2005-10-01。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Public domain 條款授權。

 

 

當中拿著人皮囊的巴多羅買,即是米開朗基羅臨摹英雄軀幹 (Torso Belvedere) 的表現;人皮囊據說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

最後的審判 2 

 

 

我也找到一個可以讓你彷彿置身西斯汀禮拜堂的網址,可360∘觀賞米開朗基羅獨自一人完成的巨作:

西斯汀禮拜堂360 

西斯汀禮拜堂360 

 

 

逛到了兩點半才在博物館內用中餐;接下來拜訪聖彼得教堂(Basilica di San Pietro、聖伯多祿大殿) ()

DSC_7397 

 

 

DSC_7394

 

 

DSC_7390

 

 

DSC_7392

 

 

排隊隊伍將近半圈的聖彼得廣場 (Piazza S. Pietro),不過慶幸的是隊伍消化的滿快的

DSC_7404 

 

 

DSC_7406

 

 

一進教堂大門,看到在右手邊前方聚集了一大群人,大家正駐足觀賞 《聖殤》 (Pietà),米開朗基羅於23歲完成的作品。

DSC_7419 LR 

 

 

DSC_7418 LR

  

 

在米開其他的著名作品裡,他創作的詮釋角度總是跟一般人不一樣;從聖殤到與達文西在翡冷翠維奇奧宮比賽的壁畫,一直到《大衛》像,他細膩的創作總帶給人驚奇、省思與震撼。

在以天主教為主的西方世界裡,《聖殤》的作品相當常見,但米開以 23 歲年紀所完成的聖殤,卻透露出他超齡的藝術天分,透過聖殤傳達一種不同流於世俗的看法;

 

蔣勳 在所著的 破解米開朗基羅 一書裡寫道:

如何凝視米開朗基羅的「聖殤」?

有比母親哀悼夭折的孩子更大的悲痛嗎?

有比母親凝視俯看孩子的屍體更沉重的悲苦與愛嗎?

「聖殤」裡聖母的臉孔卻平靜到令人驚訝。

平靜,平靜到似乎看不出悲哀。

平靜,像一種令人不敢呼吸的窒息的苦悶。

聖母令人不敢呼吸的五官,不是因為悲痛,而是極至的安靜,好像告訴我們,悲痛到了極至的安靜,才是崇高的莊嚴。米開朗基羅宣告了新的「聖殤」,他使一切哭叫發洩情緒的表情變得低俗膚淺。

他要宣告新的崇高的生命價值。 

 

DSC_7415 LR

很難相信一位才23歲的青年能有如此驚人的創作!!!

 

 

拉斐爾《基督的變容》(Transfiguuration,這應該是複製品)

DSC_7434  

  

DSC_7451 

 

DSC_7450

 

DSC_7435

 

DSC_7449

 

DSC_7421

 

 

DSC_7447 

 

 

貝里尼 (Gian Lorenzo Bernini) 1633年完成的銅製聖傘 (Baldacchino),下方即是聖彼得墓所在之處,正上方則為米開朗基羅曾參與設計的圓頂 (仿萬神殿圓頂),聖傘所在之處即為聖彼得教堂的中心處;

DSC_7460 LR2  

 

 

DSC_7457 

 

 

DSC_7458 LR

 

 

DSC_7439 

 

 

DSC_7442

 

 

DSC_7438 LR

 

 

傘正後方的是 聖彼得寶座 (Cathedra PetriChair of St. Peter),貝里尼於 1653 年所完成;座椅由4個真人大小的青銅雕像作為支撐,背後則為貝里尼所擅長利用光影與鍍金銅所營造神聖的光明象徵。

DSC_7431 LR 

 

DSC_7469 

 

 

DSC_7470

 

 

DSC_7473 LR 

 

 

此時走出教堂已經下午五點半了,回去休息了

(抱歉,你還不能下班   ^_^)

DSC_7474

 

 

DSC_7484 

 

 

 DSC_7483

 

 

耶穌基督

DSC_7481

 

 

聖保羅雕像(San Paolo)

DSC_7479

 

 

聖彼得雕像(San Pietro)

DSC_7476

 

 

DSC_7490 

 

 

DSC_7486

 

 

DSC_7485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黑傑克 的頭像
    黑傑克

    黑傑克的部落格

    黑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