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離開 Bellizona,前往我們在瑞士的最後一站 Zurich 蘇黎世
一南一北的城市,抵達 Zurich 已經中午,就用半天的時間在市區隨便走走
走出火車站後,從正門口前的 Bahnhofstrasse 班霍夫大街直走,相當多人與商店,還有電車在上行走,在穿越馬路時須注意;
在瑞士一般來說,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,汽車都會停下來禮讓行人,我們也慢慢習慣了(台灣都是行人禮讓車子);來到這電車密度很高的 Zurich,反而要趁電車經過後,快步通過馬路,變得有些不習慣。
Pestalozzianlage 公園
後來幾天有拜訪瑞士博物館,裏頭有提到一位對瑞士兒童啟蒙教育的人物,是他嗎?
Lindenhof 林登霍夫山丘,在一小山丘上,觀賞市區與 Limmat 利馬河景觀的好地點
『Linden』的德語意思是椴樹,這小山丘上種了很多
利馬河河岸與街道
Grossmünster 大教堂
往下走
來到 Kirche St. Peters 聖彼得教堂,與大教堂、聖母教堂是蘇黎世的三大教堂
約在西元 800 年建造,最著名的莫過位於教堂上的大鐘,鐘面直徑 8.7 公尺,為歐洲最大 (英國的大笨鐘直徑為 7 公尺)
往河邊走,很快就看到 Fraumünster 聖母教堂
隔利馬河與大教堂互望
Zwingli 兹文利
十六世紀的歐洲因為教會日益腐敗而發生宗教改革,在日耳曼有馬丁・路德,在瑞士則是由茲文利領導。茲文利反對教會代外國辦理徵召瑞士僱傭兵團,因而公開否認教皇的權威,他強調「上帝的旨意」,發展出「上帝的選民論」,成為新較重要的思想依據之一。茲文利的雕像常是手持聖經與長劍,表現出茲文利為了傳揚新教積極奮戰的精神,而他最終也是戰死在沙場上。茲文利死後,他的學說由喀爾文 (Jean Chauvin) 所吸收,終使後者成為宗教改革理論的集大成者。
(引自 Mook 旅遊書籍)
喀爾文 (Jean Chauvin) 後將日內瓦變成了「新教的羅馬」,他的學說理論對後世的西方宗教影像甚鉅,有不可抹滅的影響。1909 年時,適逢喀爾文 400 歲冥誕,人們便在日內瓦大學的一面牆上雕刻了喀爾文及其弟子,即是宗教改革紀念碑的由來 (左二為喀爾文)。
(攝於20130809 Geneve)
位於蘇黎世的茲文利與日內瓦的喀爾文雕像,一前一後致力宗教改革演變的傳承,留給瑞士極為寶貴的歷史象徵意義
逛完大教堂後,即走進 Zurich 小巷,就無目的的四處閒逛
(在我們離開瑞士的當天,我們還有來這邊逛,遊客比今天來得多)
下集預告:Schaffuausen沙夫豪森